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京icp备案号 10022562 copyright 2005~2010 www.yqyjh.com|www.yqtjq.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镜像。
研究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
研究会中的汪脉谱系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委会公告: 专委会宗旨:加强太极拳习练及太极功法、太极推手、太极技击的研究交流,增进友谊。传承太极文化,继承和推广太极拳前辈先贤的武学成果。
太极拳理论的哲学智慧(罗卫民)(三)
[ 录入者:yqadmin | 时间:2010-03-30 12:54:37 | 作者: | 来源: |字号【 】 | 浏览:6150次 ]

  五、太极拳理论与哲学的结合


  虽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阐明了太极拳的基本哲学关系,但是这种阐述仍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即便是对中国哲学和太极拳同时有研究的人也很难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对其加以应用。为了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更加自觉地应用中国哲学的理论,就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西方哲学研究的手段主要是思辨,中国哲学不仅仅是思辨,更是一种体证,不但要在思维的层次上把握哲学的精义,而且要在身内的形体、呼吸和意念上感觉到这种思辨的成果,并用以提升人生的境界。中国本土道教修炼理论的主要依据就是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佛教禅宗则更讲究思证合一。


  要理解太极拳与哲学的关系,首先要回到哲学本身。哲学是什么?普通的理解就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系统理论,世界观就是我们怎么看这个世界,哲学就是那些在看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思想里能够自成体系的学问。按照最基本的说法,哲学包括三个部分:一、本体论,讲世界本来是什么样的。二、认识论,讲人如何才能认识到世界,因为人本身的局限,世界可能与人感知到的一致,也许并不一致。三、方法论,讲认识到世界后,如何去做。


  (二)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


  中国哲学有一对概念很重要,就是“体”和“用”,“体”是世界或者某一事物的本来面貌,“用”是世界与事物呈现在人面前并可由人感觉的特征,也包括人的应用。中国哲学中,“体”既包括本体论,也包含部分认识论,“用”既包括部分认识论,也包括方法论。


  中国哲学的体用观来源于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源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至汉朝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后,“天人合一”正式上升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天人合一讲的实际上是体用的合一,天道即是人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最好的例子就是《庄子.养生主》里面“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之所以成为高手,不是因为他有特别的技艺,而是因为他了解了牛的结构,按照本来的原理做事。养生就是这样,不是追求特别的方法,而是按照自然的方法去做。


  (三)太极拳之目标与哲学的结合


  太极拳训练的目标尽管有很多说法,总的来说都是围绕“虚、静、松、柔”,那么“虚、静、松、柔”到底是什么呢?以前的太极拳理论从各个角度对此作过解释,但是从哲学本体论上可能更好理解。


  那么哲学本体如何与太极拳的训练目标结合呢?这就要回到朱熹“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当我们把太极上升为哲学最高的本体理念后,太极不仅仅是宇宙的最高法则和本质属性,也是每个人和物的最高法则和本质属性。哲学意义上有关本体的最高概念——太极(往上追溯也可以称为道、无、天、理)的描述,也可以落实到人身上。宋明理学的心学派代表陆九渊甚至更进一步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虚、静、松、柔”实际上要求的就是要我们从身体内在的形体、意念、呼吸上去感觉和体验哲学上所说的太极,这个太极其实就是从老子的“道”所开始的最高哲学理念。在太极拳研究和练习过程中,对太极理念的研究和把握其实际就是对太极拳训练目标的认识和把握。


  在具体的落实方法上,则在站桩、练拳、推手的过程中,从“体”的角度,要体现宇宙最高本质的“空”、“无”,在练习之中,让自我不断接近老子所描述的“道”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不断摒弃自我,不断回归的状态,即“复归于无极”。当然,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空”或“无”的状态,只能不断地接近。近代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提出,练太极拳要“大松大软”,其理论依据即来源于此。


  (四)太极拳之形式与哲学的结合


  太极拳从形式上要求中正,中正仅仅是指身体的端正吗?当然不是。否则无法解释吴式太极拳的“斜中正”。中正讲的其实是身体的平衡,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说的“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与中正对立就是“双重”。


  “中”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理论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不偏不倚之谓中”。阴阳平衡其实际就是“中”。很多人在阐述太极拳理论时,用“虚实”来解释“阴阳”,这是比较片面的。“阴阳”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很重要的基本概念,“阴阳”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就好比“正负”在数学中的地位,凡是相对立的概念都可以归结为“阴阳”,上下、前后、左右、虚实、轻重都可以叫做阴阳。王宗岳说欲避双重之病须知阴阳,说的就是从阴阳的角度去把握平衡,做到中正。


  阴阳平衡不是简单的五分阴、五分阳。中国中医的基本理论就是阴阳学说,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把阴分成“太阴、少阴、厥阴”,阳分成“太阳、少阳、阳明”。这些由阴阳衍生出来的概念乃是说阴阳平衡不是一种简单的平衡,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五)太极拳之手段与哲学的结合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个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看似很好理解,做起来却很难。“着熟”大家都能明白,就是熟悉太极拳的招式、技法和理论,“懂劲”从字面上解就是“理解太极拳的劲法”,进一步引伸则是理解太极拳的内在实际。“阶及神明”就有点玄学的味道了,既然是“神明”,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点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如何“着熟”,如何“阶及神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仍然要回到中国哲学的传统中。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是一个认识论方面的问题,我们要增加在某个方面的学识,就必须通过加法,不断增强对于某些学识方面的知识和认识。“为道”是一个本体论方面的问题,对于真正的本体,我们是不能认知的,只能不断接近,接近的过程是一个减法,剔除所有知识,达到与本体的合一。武术中有一句谚语叫“拳打千遍,其义自现”,此处的义是通过不断练习后,体现和反映在人的认识中的,“拳打千遍”是一个“为学”的过程,“其义自现”是一个“为道”的过程。


  老子认为,人在生下来后,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多方面是越来越背离了自然的状态,包括形体结构和用力方式,已经不符合自然的要求,因此老子提出“复归于婴儿”。就是说人类在形体结构和用力方式上,婴儿状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太极拳训练手段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学习、训练,不断积累知识方面的经验。但是对知识和练习的积累显然是不够的,要通过积累熟悉太极拳的内在要求,从而进一步进入一种合乎自然要求,感受自然本质的“神明”状态。从而达到拳学、道学和人生的合一。


  对于太极拳哲学智慧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太极拳的理论。在太极拳练习方面要取得成就,不仅要依靠对于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依赖于对太极拳内在本质的把握和不断的练习。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优秀文化,所代表的不只是肢体的运动形式,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于哲学智慧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