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京icp备案号 10022562 copyright 2005~2010 www.yqyjh.com|www.yqtjq.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镜像。
研究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
研究会中的汪脉谱系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委会公告: 专委会宗旨:加强太极拳习练及太极功法、太极推手、太极技击的研究交流,增进友谊。传承太极文化,继承和推广太极拳前辈先贤的武学成果。
我所了解的太极“明师”石明(二)
[ 录入者:yqadmin | 时间:2021-04-13 15:05:33 | 作者:陈惠良 | 来源: |字号【 】 | 浏览:5087次 ]
石明先生教的“无极桩”一站就是个把小时,在公园的僻静处站,在家里看电视时也站,他几乎从不坐着看电视。练习胯圈儿(也是石老师传授的一个基本功),每天不是转几百几千,而是一转就是四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因为“胯”关系着底盘的平衡、稳定以及虚实的轻灵转换。而且腰与胯关系密切,腰胯松灵才能便于周身透空。据说,他就是从活胯开始突破的,他的胯一动,肩、肘都跟着动,能单动(一边),也能双动(两边),由于他在活胯上下了功夫,外动带内动,原先丹田内转的功能更灵便了,因此他成了石明老师弟子当中的佼佼者。

 

    还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按太极拳传统的教法,学者众,成者稀,有人十年二十年也不一定能入门。但拳友“小朱子”朱喜霖,跟石明老师前前后后学了三五年,太极内功的一些东西,基本都能掌握了。他应邀给老拳友们讲课,谈及自己学拳的体会时说,石明老师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悟透了,并根据拳论要求精心设置了一整套训练的方法和步骤。头三年着重让学生们理解和解决的只是拳论的第一句话:“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论是站无极桩,练探海桩还是转胯圈儿及其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何谓无极?何谓太极?何谓动?何谓静?何谓阴?何谓阳?不搞清楚这些不行,因为这是基础。“小朱子”具体举例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望文生义,无极是太极的妈妈,不知道无极,找不到无极的感觉,太极就无从谈起。因此,石老师一开始就强调站无极桩,先在静态中让你找到“无极的状态”和体悟到“无极的感觉”,然后再求什么是太极……一步一步练下去。正因为他设置的方法和步骤与拳论要求相互吻合,所以习练者就比较容易入门和提高。“小朱子”还谈道,他后来跟王培生老师学拳时,大家都认为他领悟得比别人快,而按他自己所说,就是跟石老师学了几年拳,使他对太极内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心知和身知)。他曾打过一个比喻:“就好像王老师在台上表演,石老师给我搭了个梯子,使我能走到台上,在近处观看。王老师的动作、神态等细微处,都看得非常真切,领悟起来,自然也就非同寻常了!”目前“小朱子”在美国教拳已有十余年了。

    其他像老黄、大张、子辰、老范等拳友,他们按石明老师的要求站无极桩,练探海桩、转胯圈儿等,首先在“体”上“开沟挖渠”,打通气道,练得非常认真。原因是,太极拳要求“气遍身躯不少滞”“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用内气运动拳架”,否则内气不足或没有内气催动姿势运行,既不得养,也将流于人常说的“空架子”“花架子”或“太极操”。所以石老师认为,无论什么时候教拳架都不能“一刀切”,应以各人不同的进展情况为准(石先生教的架式,是在杨式的基础上,看上去既非汪脉老六路,亦非武式,是他根据自己对《拳经》的理解按照神、意、气、劲动分静合、阴阳变化的理念自创的),结果一个个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突破,取得各自的进展。转眼间石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 年了!有一次,我跟曾任《武魂》副主编的常学刚老师谈起与“明师”相关的话题,他讲过几句既通俗又极富哲理意味的话,他说:“不忘当日的‘明师’,与今日自己被后学称为‘明师’,并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十年前无知的小学生,通过好学深思,勤奋努力成为现在的‘明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细想起来,现实情况正是如此!“明师”石明先生门下,当年的学生,如黄震寰、张子辰、张国健、范理宝、杨家仓,张永生、肖维佳等先生,现如今不是一个个也都被后学者看成“明师”,并追随其左右,跟他们学习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太极拳吗?!

    除了这些拳友获得的成就之外,笔者自己也有亲身的感受和所得。石明先生曾于1988 1123日星期三晚,在北大201室有个专题讲座,题目是“太极拳及其技击的特点”,我翻阅当时的笔记,共讲了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太极拳以及太极拳技击的特点三个问题。其中谈到了“太极图的中极线”,这不禁使我回忆起王培生老师生前讲过的一件事:有一次石明来到金奖胡同11号王老师家登门造访,向王老师请教有关太极拳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据王老师讲:那次交谈中,围绕着什么是“太极”的问题,两人谈得很深、很细。王师认为:先哲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阳非道,阴非道,道在阴阳之间”。按常人思维,阳就是阳,阴就是阴,道在阴阳之间,这个“之间”是什么?似乎难以理解。王老师补充说:“这个按常人思维似乎难以理解的‘之间’,既非这,又非那;既是这,又是那,恰恰体现着太极阴阳变化的哲理——对立双方共存于统一体中此消彼长,同生共灭,相互转化的规侓。”为了把问题说透,王老师甚至还跟石明老师详细剖析了太极图。王老师说:“太极图里的‘S’ 线,俗称中极之玄,就是‘阳非道,阴非道,道在阴阳之间’最生动的写照。因为按阳鱼这半边看,这条‘S’线是阳;若按阴鱼那半边看,这条‘S’线是阴。因此这条‘S’线,既是阳,又是阴;既非阳,又非阴。可以说它是亦阴亦阳,非阴非阳。而且阴鱼的小圆眼儿是阳;阳鱼的小圆眼儿是阴。进一步表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无处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也就是说,宇宙万事万物无处不太极。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难以体会到盘拳中招招式式神、意、气、劲动分静合、阴阳变化的益处和乐趣!”记得王老师谈起那次与石明先生接触的情况,赞叹石明先生很“鬼”(指非常聪明),石明先生当时听后一拍大腿说:“对!道在阴阳之间。”似有所得。

    石先生在北大的那次讲座中是这样说的:“什么事都有个极限,那极限的一刹那——中极之微,就是太极。好比太极图里的中极线,亦阴亦阳,非阴非阳。具体如:我想出这只手,要出前的那一瞬间(即出与未出的一刹那);我想拿回那只手,要拿回前的那一瞬间(即拿回与未拿回的一刹那),这两个瞬间,都是太极。”他认为,“打拳就是有无之间、阴阳之间、同生共灭,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过程”。

    石明先生谈到“迈步如猫形”的含义时说,这绝不是让你迈步时跷着脚趾,脚跟先着地走路,谁家猫这么走啊?“迈步如猫形”和“如履薄冰”主要强调的是要求你把脚下的“作用力”降到最小的限度。如果脚下老蹬着力就没戏了。要在脚下做文章,这就是俗话说的“悟性就在脚下”。他谈到在自己的训练中有两个桩,一个是无极桩,一个是探海桩。一动一静。站无极桩的结果不是脚下有力,而是飘起来了。他在这里又强调说:“飘、走、接、散、虚、空,肩、腰、胯三道气圈儿就是太极拳体用的全部。”所谓飘,就是全身关节肌肉节节松开,僵力拙力完全除掉,脚下没有一点死力,有一种升腾感,轻飘飘的;所谓走,就是“意为向导气随行”,内气能在身体内任意游走。如果不具备“飘”和“走”这两个条件,根本就谈不上用太极拳的方法与人接手。

    他还谈道:“所谓太极劲,就是意动和体动谐和的产物。”他认为,太极拳是一种哲学拳,是研究“自身和谐”和“自身与外界和谐”的人体科学。它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辨能力,增强人的素质。作为武术它有健身、防身的作用,但不是用来与人争强斗胜的手段,应该说它是一种极为高尚的、修养身心的大道。

    2015年是石明先生逝世15周年,距2010年先生逝世10周年时,我在《武魂》杂志上写《“明师”石明》转眼又过去了5年,拳上的事情似乎又懂得了一些。翻看旧稿,感觉意犹未尽,遂又从“石明先生的创新探索”着手,写下了一篇《勇者的足迹》,发表在第7 期的《搏击》杂志上。

先是“明师石明”,再是“勇者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