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京icp备案号 10022562 copyright 2005~2010 www.yqyjh.com|www.yqtjq.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镜像。
研究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
研究会中的汪脉谱系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委会公告: 专委会宗旨:加强太极拳习练及太极功法、太极推手、太极技击的研究交流,增进友谊。传承太极文化,继承和推广太极拳前辈先贤的武学成果。
我所了解的太极“明师”石明(三)
[ 录入者:yqadmin | 时间:2021-04-13 15:05:33 | 作者:陈惠良 | 来源: |字号【 】 | 浏览:5041次 ]
5年的时间里,两篇文章题目的变化,反映了笔者对石明先生的认知与理解的深化与升华。

 

    石先生不是专业武术工作者,只是外贸进出口单位的一个普通干部,业余酷爱太极拳,在武术界当时并没有什么名声。他的好处,不仅仅是师出名门,敏而好学,深究拳理,刻苦练拳,更突出的是始终不满足已知的东西,总是孜孜不倦,勇于探索,不断地挑战自我。为了印证和探求太极拳的真谛,他遍访名师大家,为了学习能打动他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驻足于吴(图南)老的拳场;为请教太极拳的有关理论,登门造访太极拳大家王培生。在本门师承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结合自己所学细细品味太极拳深刻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了对《太极拳论》中关于太极本质的理解,专心修炼太极拳之真意。奇特的悟性和惊人的痴迷勤奋,使他能够不断感知太极拳的奥秘,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独辟蹊径,取得超常的成果!

    石先生致力于教学的时间并不长,此事在我记忆里,印象特深。1979年冬至1980年初,石先生“敢”字当头,在紫竹院公园八宜轩,毅然决然设场子,开门立户,按照自己的太极拳理念,精心创编了太极拳入门的步骤和方法,开始正式课徒。他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把太极拳的神、意、气、劲、形的动分静合强调得至为细腻、得当、有序,使从学者能在不知不觉中很快理解和掌握太极拳内功修炼的门径。

    在互联网上曾看到有网友在帖子里说:“师从石明学有所成者,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片。着实令人钦佩!”对此我有同感。难怪他当时所收的第一批八位老弟子,尽管多数都有曾经或者正在受教于名师的背景,却还是被这位不是“名师”的老师所吸引,跑到紫竹院公园去拜师,心悦诚服,认认真真地跟他学了起来。

    石先生敢于打破传统太极拳神秘的光环,不但能深入浅出地把拳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们听;而且理论联系实践,一一具体地演示给他们看,并让他们在身上仔细感觉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全凭心意用功夫”的奥妙。杨式太极拳在台湾的开拓者郑曼青前辈说过:“论致用,必先于体上着力,体为本”,石先生正是通过可见、可感的方法,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口传心授,使弟子们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概括地讲:石先生的教学,无论是强调站无极桩、练探海桩,还是转胯圈儿等;无论是用“无极是太极的妈妈”来解释无极与太极的关系,还是“狠抓根本”,在“体”上着力,宗旨都是把看似虚无缥缈的拳术,变得实实在在,可见可感。其教学的高明和迷人之处,正是他的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20004月,石先生不幸逝世,耳闻有人对其生前颇有微词,如说他态度狂傲,嘴上没有把门儿的,说话经常得罪人云云。但笔者以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其琢磨石明先生的态度是狂傲还是谦逊,倒不如研究研究他对探求太极拳真谛做了哪些努力来得更有意义。这个想法,得到中国武术院原社会活动部部长郝怀木兄的赞同。

    太极拳是“道艺”,“道”是无止境的,它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王培生老师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学到死就算到头了”。我们说石先生是“明师”,不是说他高不可及,无所不晓或功夫了得,我们只是从“入门引路的角度”,比较“教学成果的快、慢、高、低”。传统太极拳教学方法中有哪些是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又有哪些是亟待改进的?面对这些问题,石明老师是一位勇敢的探路者,他授徒时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勇于创新,他为改变长期以来太极拳习练者“不得其门而入”“不得其要”的状况,做出了令人赞叹的努力,成效斐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先生在紫竹院设场授徒的第一批八位弟子,如杨家仓、黄震寰、张国健、张子辰、范理宝等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包括在石先生拳场站了一年多的桩后,方才被石先生收为入室弟子的“小朱子”朱喜霖,也与我过从甚密,互通有无。所以对石先生教拳的情况,包括他对太极拳的认识和教拳的理念、步骤、方法等,我林林总总知道得不少。尤其是我亲身感知到家仓、老黄、大张、子辰、老范等这些良师益友,经过石先生的点拨和独特的传授,短短几年工夫,一个个就突飞猛进,道技精进,比起以往在一起玩儿的拳友来高出了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很大一截,甚至可以说不是同一个层次。差别在哪儿呢?差别就在对太极拳内功劲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程度。80 年代初,我就是面对这种现实,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从而频频向他们求教,在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下,我也曾结合自己此前跟汪永泉老师和高占魁老师习拳所得,认认真真练过石先生传授的那些东西。

    石明先生对太极拳真谛的努力探求和授徒时不因循守旧,独辟蹊径自创一套卓有成效的训练步骤和方法,功不可没,因为这大大有利于太极拳的弘扬和发展,理应予以肯定,所以我萌生了一种应该就此写文章,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加以研究的想法。

    说到这里,我认为特别要提到上述那几位第一批拜入石明先生门下的拳友,他们的经历,可以说是对石明老师教学成就的最好诠释。

    在诸位良师益友中,杨家仓兄是我最难以忘怀的一位。他曾先后拜吴图南先生和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先生为师,学习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拳艺。家仓兄追随吴老学习太极拳可谓十分执着,但又绝不故步自封,当他了解到石明对太极拳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传授时,毫不犹豫地执弟子礼,向其学习。他不是一个心浮气躁、见异思迁的人,他是以吴老的传授为主导,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吸取各家之长来丰富、充实自己的。家仓兄颖悟过人,用我的另一个拳友朱喜霖的话讲:“他跟石明老师学拳时,学了一个揽雀尾,整趟架子就全明白了。”但就这么聪明的人,却从不自恃聪明而偷懒懈怠。他练石明先生教的“无极桩”一站就是个把小时,在公园的僻静处站,在家里看电视时也站,他几乎从不坐着看电视。练习胯圈儿(也是石老师传授的一个基本功),每天不是转几百几千,而是一转就是四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因为“胯”关系着底盘的平衡、稳定以及虚实的轻灵转换。而且腰与胯关系密切,腰胯松灵才能便于周身透空。据说,他就是从活胯开始突破的,他的胯一动,肩、肘都跟着动,能单动(一边),也能双动(两边),由于他在活胯上下了功夫,外动带内动,原先丹田内转的功能更灵便了,因此他成了石明老师弟子当中的佼佼者。

    还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按太极拳传统的教法,学者众,成者稀,有人十年二十年也不一定能入门。但拳友“小朱子”朱喜霖,跟石明老师前前后后学了三五年,太极内功的一些东西,基本都能掌握了。他应邀给老拳友们讲课,谈及自己学拳的体会时说,石明老师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悟透了,并根据拳论要求精心设置了一整套训练的方法和步骤。头三年着重让学生们理解和解决的只是拳论的第一句话:“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论是站无极桩,练探海桩还是转胯圈儿及其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何谓无极?何谓太极?何谓动?何谓静?何谓阴?何谓阳?不搞清楚这些不行,因为这是基础。“小朱子”具体举例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望文生义,无极是太极的妈妈,不知道无极,找不到无极的感觉,太极就无从谈起。因此,石老师一开始就强调站无极桩,先在静态中让你找到“无极的状态”和体悟到“无极的感觉”,然后再求什么是太极……一步一步练下去。正因为他设置的方法和步骤与拳论要求相互吻合,所以习练者就比较容易入门和提高。“小朱子”还谈道,他后来跟王培生老师学拳时,大家都认为他领悟得比别人快,而按他自己所说,就是跟石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