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京icp备案号 10022562 copyright 2005~2010 www.yqyjh.com|www.yqtjq.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镜像。
研究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
研究会中的汪脉谱系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委会公告: 专委会宗旨:加强太极拳习练及太极功法、太极推手、太极技击的研究交流,增进友谊。传承太极文化,继承和推广太极拳前辈先贤的武学成果。
汪老谈汪脉出书的成果与问题
[ 录入者:yqadmin | 时间:2012-02-24 22:36:58 | 作者: | 来源: |字号【 】 | 浏览:4327次 ]

  近20年,网传杨式太极拳一脉著书立说的人多起来了。汪脉文苑不断添加新著,这是一件好事,可喜的事。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谈一谈。
  早在《永泉太极拳研究会》成立前,1990年,汪永泉口述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出版,倍受脉内弟子和广大爱好者推崇,至今再版20来此并且翻译到国外。
  此后20年间,特别是2006年《研究会》成立以来,汪脉传人写书出书的就多起来了。例如:汪仲明、陈田良在美国出版合著《汪传杨氏太极拳修证实录》,朱春煊在香港出版朱怀元遗著《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扎记》,孙德明的学生陈靖在香港出版《太极拳的炼与悟》,朱怀元弟子李和生出版《内功解秘——杨氏太极拳》,石明、萧维佳在美国出版《论武术炼意》(该书被译为德文、法文、俄文出版),孙德明及其弟子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院申请的《关于杨氏太极拳的传承、挖掘、推广》课题得到立项,作为该课题的成果专著《杨式太极拳大、中、小架系列解析》之一的孙德明传授、其弟子杨瑞、齐犂整理的《杨式太极拳大架与养生》一书已经问世,他们这些著作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汪脉传承延续做出了史料和学术的积极贡献。
  特别是2010年5月刘金印老师呕心沥血整理的《述真》的姊妹篇《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语录暨拳照》一书出版,不到2年时间里再版6次,也有了台湾版。可见广大读者对汪传杨式太极拳的兴趣逐年增加。这一切的确可歌可泣、可庆可贺。热烈希望更多的汪传杨式太极拳的传人继续认真著书,来满足社会需求。
  同时,也有极个别脉内作者缺乏传承概念,尊师重道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需要今后加以纠正和注意。即使是是汪脉自家的孩子,从治病救人和爱护的角度、同时出于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也是不得不说一说的。封面是《汪永泉的感悟》,又是汪永泉的头像,翻开第一页是汪永泉的肖像,文字内容却完全是徒孙个人夸夸其谈的议论,几乎看不到汪传杨式太极拳的东西 —— 这种拉大旗作虎皮欺世盗名的做法,是对汪永泉名字的盗用,也是对读者的严重误导。封面上标明作者《编著》—— 好似编著汪永泉的,其实是编写自己的。书内第二页就是作者自己的肖像和简介(倒把自己师傅很小的肖像和介绍放在书后的附录里,读到最后才能看到)—— 这是什么意思?令人误以为自己的功夫是未曾谋面的汪公直接传授的?把自己的师傅又摆在哪里?这太容易误导读者。这同利用隔了代的祖师写成《杨建侯秘传》、某某著、里面却连徒孙都称不上的个人说法有什么区别?你有话要说,就写自己的体会,以自己的名义发表,把封面就应该标明真实的传承,最光明正大了。何必用前人包装自己,还要前人为你的说法负责?总不能把自己的说法强加给汪永泉吧。
  再者,写作功底不亚于太极拳功夫,是需要真实的文化水平和扎实的写作基本功。自称“逻辑缜密、纹理通畅”无法掩盖书内概念混乱、逻辑严重不通和文化基础薄弱的事实,不知道出版社的责编是如何如通过的。
这一切,若不涉及到汪永泉的名字,我本可以不管;但是作为汪公之子兼研究会名誉会长,我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他的名誉权,汪脉内部更是如此。研究会领导班子就此决定,在不久的将来制定汪脉传人出书规范条例。汪永泉的名字必须得到历史的尊重,不可以乱用。寄希望于今后著书的汪脉后人不要重蹈扰乱师承、混淆视听和欺世盗名的覆辙。更希望广大读者和太极拳爱好者,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以免被人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