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京icp备案号 10022562 copyright 2005~2010 www.yqyjh.com|www.yqtjq.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镜像。
研究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
研究会中的汪脉谱系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委会公告: 专委会宗旨:加强太极拳习练及太极功法、太极推手、太极技击的研究交流,增进友谊。传承太极文化,继承和推广太极拳前辈先贤的武学成果。
仰之弥高,俯之弥深--太极拳家汪仲明前辈印象
[ 录入者:yqadmin | 时间:2010-03-24 14:05:16 | 作者:林健 | 来源: |字号【 】 | 浏览:2439次 ]

仰之弥高,俯之弥深
——太极拳家汪仲明前辈印象
漫天飞雪剑气横
2008年6月
2008年6月的一天傍晚,我随老师陈田良来到东单的一条胡同里,拜访永泉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汪仲明前辈。
   汪仲明,系已故杨式太极拳大师汪永泉先生之子,年过七旬,身材魁梧,举止沉稳,颇有乃父遗风。我老师陈田良的师父是汪永泉大师第四弟子高占魁,高师爷来汪太师爷家学拳时,汪前辈与他常在一起习练、切磋,关系密切。因此陈老师虽然比汪前辈只小几岁,仍称汪前辈为师叔,我也就随着称师爷了。
   汪师爷看我们来了,十分高兴,便与陈老师聊起了永泉太极拳研究会的工作(因陈老师也是研究会的副会长),聊着聊着,便谈起了拳法。我也竖起耳朵,希望能从言语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汪师爷谈到父亲汪永泉传承杨式太极拳的一些往事,在杨健候家学拳的故事,谈到太极拳在传播过程中,因为历史原因,有门里门外的区别,有杨家内部传授和社会上公开传授的不同。以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中的一些真义在社会上已经渐渐湮没,看不到了,甚至有人根本不知太极拳为何物。这也是汪永泉大师晚年打破传统习俗,以出版《杨式太极拳述真》这本书的形式,将杨家太极拳真义和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论发展,完全公开的原因。恐其失传,把维护传统文化根基做为自己的道义,这是老人一颗无私的真心。
    抗战之前汪老在协和医院教拳,学者众多,以朱怀元师爷为代表。据汪师爷讲,当时的拳架是按老式教的,直来直去,架子也没那么好看,是以技击为主。他说,当时把练拳场地小楼墙上的灰都撞得一块块地掉。1948年协和医院重新开张,汪老也开始在协和二次教拳,每天五点半在协和医院东花园,汪师爷自己也被父亲要求准时到场练拳。那时教的拳就和抗战前的不太一样了,有了一些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主席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题词发表,使汪老的教学思路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拳架中加入了一些东西,强调了太极拳的养生作用。后来在中国社科院教拳,因为学拳的老同志居多,从拳架到理论更是着重强调了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效。然而,汪师爷也说,实际上养生与技击是不可分的,这里面的东西需要自己细细体会。
    说到当年高占魁师爷持阎月川的信来寻找汪太师爷,因为那个时代通讯不发达,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找到,后来还是在一个胡同口小卖部里打听到消息,知道了住址,这才找到。高师爷一生贫困,然而拳法精绝。前辈学拳不易,练拳不易。而现在条件优越,下苦功真学真练者却廖廖,不禁惭愧。阎月川是和汪永泉同时学拳的,当时还有牛春明以及杨少候门下的田兆麟,牛、田二前辈后来随杨澄甫南下上海,而汪老因是独子,家里没同意,所以留在了北京。阎月川也在京开镖局。后来他们师兄弟几人走的比较近,来北京必到汪老家中。
    汪师爷谈话兴致越来越高,讲起了一些势子的东西。例如搂膝拗步,怎么才叫做对了?定势时,放下双臂,身体是正直的,就对了,过和不及都是错的,外形会影响到内劲的发挥。说着说着,让我上来试劲。汪师爷坐在沙发上,与我双手相搭,一瞬间我有撞到一堵墙的感觉,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却身上发虚。微微一动,内劲已穿透了我的身体,有如被人用枪指着眉心,虽未发射,却胆战心惊,全身危机四伏。刚要反抗,便被察觉,他神意一动,我自感身体飘起,向后蹦出,不可自制。整个过程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上的变化,老人只是端坐在沙发上,双手虚抬,面带微笑而已。老人又叫我过来,搭上手告诉我他是怎么发的,感觉他的内劲在我体内的走向。古话说言传心授,言传可言,心授是什么?这就是心授。
    临告辞时,老人嘱咐,太极拳艺不是靠背几条秘诀,看几本书,耍点小聪明就能得到的,一定要尊师重道,刻苦练功。老一辈人已经不多了,太极拳艺要后继有人,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从师爷的殷切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汪永泉前辈当年铁肩担道义的影子。

   作者简介:林健,浙江省温州市人,现居美国加州,从事中医(包括针灸,推拿和传统养生学)。喜爱太极拳二十多年,自觉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