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京icp备案号 10022562 copyright 2005~2010 www.yqyjh.com|www.yqtjq.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镜像。
研究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
研究会中的汪脉谱系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委会公告: 专委会宗旨:加强太极拳习练及太极功法、太极推手、太极技击的研究交流,增进友谊。传承太极文化,继承和推广太极拳前辈先贤的武学成果。
跟朱师学拳的经历和体会
[ 录入者:yqadmin | 时间:2023-12-11 15:28:09 | 作者:唐凤池 | 来源: |字号【 】 | 浏览:105次 ]

转眼之间朱师已经离开一年了,这一年来,时常回忆起跟朱师学拳的点滴,老人家的谆谆教诲、谈笑风生还经常在脑海里回现,仿佛朱师未曾离开。

² 缘起

本人是90年初跟战师学的吴式太极,大概是2002年前后通过吴式的杨师兄接触了汪脉,2006年又认识了一些汪脉前辈,觉得很有特点。杨师兄后来也推荐跟朱师学,但是当时觉得汪脉有点像“老头乐”,没有当回事。084月,吴式的赵师兄来京,到各大公园都走了一圈,去了很多老师的拳场,有人引荐的就摸摸手,不熟悉的就在旁边观摩一下。他说朱师东西很好。赵师兄以前是练拳击的,又练了多年的太极,功力深厚,他说好那肯定是真好,所以本人就去了工体,开始跟朱师学。后来才知道,朱师和本人一位表亲是同事,都是北京化工机械厂的。我93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经常去表亲家,朱师当年也住那儿,都是单位分的房子,他们是邻居。很多事情都需要机缘,机缘未到,即使当面遇到,也不认识。

² 不同的教学方法

本人原来跟战师学的吴式,战师是老辈练法:盘架、站桩、定步推手、活步推手、接手、器械、打坐……都要下功夫练,基本上是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要想人前露脸,必在人后流汗”。战师是山东人,规矩比较多,盘架朝着南方,一位师兄在左上角领,战师在右下角。推手的时候,长辈、老师兄面朝南或者是站在里面、朝着外面,后学朝北或站在外面、面朝里面……

朱师这边完全是另一个套路,没有这些规矩。他从小就不循规蹈矩,不打拳、不站桩、不打坐、也不打轮,只是摸手找劲。朱师的功夫不是下苦功练出来的,是从小玩出来的。朱师说东西不在拳架里,东西不是练出来的,是玩出来的;不是你练拳、是时机到了东西找你。所谓“不练出不来、练还出不来”、“不求不得、求之不得”。很多师兄弟原来都有一定基础,有的练其他太极、有的练形意八卦等,朱师说你原来练什么你还继续练,等你会了这个“点”以后,你对原来的拳认识会更深了,拳风自然也变了。我开玩笑说,这个适合懒人学。

² 母语式教学

刚来的时候,对朱师的教学方式很不理解、很不适应,感觉无从下手、没有一个“抓手”,就问朱师:有没有一个练习的次第?有没有一个路线图?朱师摇一摇头说:没有,你先跟着看吧。现在看来,头一年其实摸不着门,还觉得自己会了,其实都不对。后来倒是能理解这个教学方式了,就像学外语,我们以前学英语,从小学音标、背单词、学语法……结果学了好多年,还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见了老外不敢张口,听不懂。现在的小孩,6岁之前是母语式学习,上来不学音标、不背单词、不学语法,先看动画片、看英剧美剧,或者直接跟外教交流,后来音标、单词、语法也慢慢都会了。不同的方法,各有所长。

² 渐法与顿法

佛法有渐法、有顿法,“一接点中求”就像禅宗,是顿法,是直接奔“懂劲”去的,和“招熟渐悟懂劲”不同,你会这个“点”了,你就懂劲了,如果不会这个“点”,可能功夫不错,但往往还是“懂力”、“懂招”,并不是懂劲。当然,对“点”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修顿悟、悟后起修、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² 练习次第

大概过了一年左右,个人慢慢总结出了一个练习的次第:

先静心观摩,先熏陶,不要轻易动手,在朱师旁边,默默地旁观,慢慢你就知道要找什么东西了。

知道要找什么东西以后,再学会喂劲,通过喂劲来判断对方的对错,对了就走,错了不走。否则的话,会给对方一个错误信号,让他重复错误记忆,就练假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平时练习都有,遇到不喂劲的就没有了,就是“上手”状态不真。

然后在能判断对方的对错基础上,再逐步学会自己做,让明白人来检验。一开始可能做好多次,也对不了一次,偶尔做对了一次,如果没有明白人指出来,自己也不知道。慢慢地做对的概率会逐步提高。

然后再做强化训练。先找新手,用一定的蛮力来抓、推,自己尝试用“点”来解决。这时注意先不要找功力太强的来较劲,否则容易给“捂”回去,要逐步增加难度、逐步强化。

不断的自我否定,发现自己做的和朱师的区别,持续改进。

² 倒底听谁的

工体朱师的拳场,有几位师叔、师兄功夫不错,各有特点,有代表性的:王孟锦师兄把“点”搁到手上,用意守着,只有手不动,全身都是活的,一般人用大力气也推进不去;马师傅的手型像端枪,别人推他,他一“端枪”,对方就出去了;有的是左右手各有一个点,互为其根,互为虚实,也很有效果;有的把点渗透到对方身上,或者是意念放到对方的身后;有的是体会这个点和周围环境相合……这个时候问题来了,不由产生了困惑,这些看起来说得都对,用起来都有效果,不知道听谁的。后来想通了,既然这些人都在跟着朱师学,那就谁的都不听,就听朱师的。

² 奇怪的现象

有一些师兄弟或是拳友,平时跟朱师见面比较少,偶尔来一下,回去发现自己的东西比以前好使了,往往觉得自己会了。就产生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越是来的少的,越觉得自己会;越是在朱师跟前的、经常来的,越觉得自己怎么还不会。后来才慢慢理解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就像爬雪山,比如去攀登珠峰,沿途中看到了某个雪山,海拔也挺高,山顶也有雪,风景也不错,以为就是珠峰,然后他就爬上去了。上去以后,有人以为到了目的地,不走了;有的人知道不是,自己占一个山头挺好,不愿意下来;有的一看不是,就放弃这个山头,继续前进,毕竟它还是沿途风景,并非目的地。从这一点来说,不建议拳友过早占一个山头,这样就很难进步了。网上经常能看到一些模仿朱师的视频,大多是形似,有的也不错,但是终究还是“像法”,不是“真法”,不究竟。

个人有很多次类似体验,感觉突然一下就明白了,一试比以前好使,内心充满“法喜”。回头找朱师验证一下,体会朱师和自己处理上有什么区别,感觉自己还是不对。然后就回去继续琢磨,过段时间再来和朱师验证,往往还是不对。这种情况发生过很多次。

² 颠覆性的理解

人类认识事物,往往是通过已知的事物作为参照物,去认识未知的事物。就像去一个地方,往往要先找一个附近的标志性建筑。这个方法既有好处也有弊病,好处是帮助你认识,弊病是固化你的思维,容易走弯路。刚开始接触朱师时,总以为这个“点”是以前理解的延伸,可以博采众长,练习时间长了以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颠覆性的体系,包括对太极拳论的理解,对“不丢不顶”、“无极而生”、“虚实”、“动静”、“中”……的理解,跟之前的认识完全是颠覆性的。

² 到底能不能实用

这个东西到底能不能实用?很多人是怀疑的,在很多拳友看来,这个就是“老头乐”。我本人开始也是将信将疑,后来因为两个事情,改变了看法。

一个是我亲眼所见,2010年的一个晚上,我们一些人在工体锻炼,家住附近的管师兄和朱师推手,他抓住朱师的一只手往前推,朱师像往常一样,手轻轻地往前一扬,把管师兄发出去,如此循环反复。管师兄比较敦实,有一些力气,可能是他想试试,使劲憋了朱师一下,然后朱师还是轻轻地随意一扬手,把管师兄一下就腾空撩起来了,摔出去几米远,一屁股摔到地上,脑袋差点撞到墙上。当时把我们旁观的几个人都惊呆了,太吓人了,朱师自己也没有想到会这样。后来管师兄卧床了18天,朱师很不落忍,每天上门给他按摩。

还有一个我没在现场,没有亲眼见到,后来听说的。一位师叔(朱师的叔伯师兄弟),经常来工体跟朱师学习。2008年的一天上午,这位师叔双手抓住朱师的一只胳膊,使劲往脖子里推,不让朱师手出来。旁边有几位起哄说:你得使劲,你不使劲,哪知道这个东西是真的假的?这位师叔就更加使劲,去憋住朱师。朱师的另一只手凌空往师叔一指,然后就给发出去了。师叔先是撞倒了一片自行车,还没站住,又撞在一个树上,才站住了。这位师叔后来自己说当时是被打得魂飞魄散,后来摸手时见到朱师就害怕,朱师手一指,还没挨上就蹦出去。

客观分析一下,一方面,这两个案例都不是擂台比赛、不是实战,不能吹成神功。另一方面,能赢管师兄的人很多,但是在对方不是成心配合的情况下,能像朱师一样弹烟灰似的、轻轻一扬手,把整个人撩起来,这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所以说老祖宗留下来的,还是有好东西,应当坚信不移。

师兄弟中很多是有基础的,有练过其他太极、形意、八卦、意拳、散打的,有的是MMA教练,有的还参加过武林风比赛,这些师兄弟在跟朱师学习的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悟与收获。甚至还有师兄弟是出家的和尚、道士,他们除了喜欢传统武术之外,还想借助对“点”的认识,助力修行、开悟。

对于本人而言,吸引我的不是它如何能打、如何能实战,而是在于它能够以超出本人认知的方式来处理外界的刺激。

² 全在一接点中求

熟悉朱师的都知道,他讲拳是兴之所至,往往是即兴讲自己最新的体会,经常讲不同的东西。有时讲上手三要素、有时讲滚错折磨、有时讲动静之机、有时讲乾三连坤六段、有时讲灵机于腕……都是讲他当时的感悟。他自己也是不断在琢磨、体悟。但是不管怎么讲,始终是围绕这个“一接点中求”的“点”来讲。朱师晚年身体不好,还在不断研究这个“点”,不断有新的理解与体悟,功夫越来越精纯、空灵。朱师经常说,上手是一生的追求、一生的结晶,永无止境。

朱师随口说出来的,往往金句不断,比如:“知己知彼是一回事,只有认识自己了,才能认识对方”;“虚实就在你心里,你认为是虚就是虚,你认为是实就是实”……这些话再很多人看来不知所云,但懂的人自然会懂,知道他在说什么。

朱师没有修佛,也没有修道,但也有一些令人惊奇的事。有一次王孟锦师兄带了一位有心理疾病的朋友过来,这位朋友老是觉得魂不守舍,好像把自己丢了,精神状态很不好。朱师就用这个“点”的东西,把“点”往那一搁,说:你看,不在这吗?那个人一愣,精神回来了,马上就好了,后来还专门过来请朱师吃饭。

师兄弟中有对佛道研究比较深入、有一定修为的,也经常建议朱师研究研究佛法、道法,说以朱师对点的认识和修为,如果研究佛道,应该很快有比较大的成就。朱师不为所动,一门心思就研究这个“点”。朱师一向身体单薄,有人建议朱师不能只注重“用”,而不注重“养”,不利于养生。这个朱师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他就认准了这个“点”。用白师兄的话来说,从传统分工的角度,朱师是一位“艺人”,这个艺人不是现在语境的艺人,不是演艺界的艺人,是传统文化技艺传承者的“艺人”,也可以说这是朱师的宿命。

²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研究、传承朱师传下来的东西、掌握朱师的技艺,是对朱师最好的纪念。独木不成林,高手不是孤立产生的,需要众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朱师这个“点”,共同进步。

有一个说法,人类的死亡过程包括三次死亡:第一次死亡是生理的死亡;第二次死亡是所有打过交道的、认识的人都已离世;第三次死亡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所有痕迹都消失了。按照这个说法,朱师留下了这么多讲拳的文字、影像资料,有这么多人喜欢、参悟朱师的东西,可以说朱师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