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京icp备案号 10022562 copyright 2005~2010 www.yqyjh.com|www.yqtjq.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镜像。
研究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
研究会中的汪脉谱系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委会公告: 专委会宗旨:加强太极拳习练及太极功法、太极推手、太极技击的研究交流,增进友谊。传承太极文化,继承和推广太极拳前辈先贤的武学成果。
不增不减太极拳——兼谈我所了解的杨式汪脉太极拳(张振华)(一)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7-12-16 22:09:26 | 作者: | 来源: |字号【 】 | 浏览:6948次 ]

不增不减太极拳——兼谈我所了解的杨式汪脉太极拳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张振华

 

    几年前,笔者通过图书和一些视频资料了解到太极拳神奇的技击效果,非常向往,但是太极拳有成就者即使不至于是凤毛麟角,相对于太极拳练习者的数量来说,确实比例也是非常低。笔者虽然不断寻访,却一直无缘亲见和学习理想中的太极拳。感谢因缘安排,来到武汉后,我接触到了杨式汪脉太极拳——我理想中的太极拳。

 

    近来,有一些对太极拳——对太极拳整个拳种的怀疑和否定的意见,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有人把太极拳称为“务虚文化”,认为以太极拳追求武术技击是不切实际的;还有人不赞同太极拳由柔入刚的练功途径。这些观点并非凭空而来,都是有部分的(也是不全面的)事实基础的。但这正说明,太极拳在她的传承中出了毛病,这是拳理领悟、教学水平、练习方法的问题,是人的问题,而不是这一有深厚文化基础的古老拳种的问题。

 

    中华文化是一种大一统的格局,其内涵无所不包,其精神和境界渗透融合到人生与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武术的太极拳被称为“哲拳”,“文化拳”绝非牵强附会;太极拳从产生到完美的过程中,从名家大师的神功风采的到她在武术界的公开检验(如杨露蝉获得“无敌”的称号),无疑都是不争的事实。加上自己学拳的一点亲身体验,所以,我认为诸如前述观点只能反映太极拳现实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却根本不会成为撼动太极拳的基本拳理,技击功能和这样一个拳种的存在合理性的反面论据。心经说“不增不减”,陈鑫说“拳虽小技,大道存焉”,太极拳之道,并不因一些人的怀疑否定而减,也不因一些人的肯定赞颂而增,我们需要摒弃主观臆测,凭着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信心,以探求真理的热情和冷静,把错过的重要功课补上,把丢失的宝贵遗产找回来并发扬光大。

 

    杨式汪脉太极拳完整保持了内家拳的本质特点,生动鲜明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是拳中珍品,文化瑰宝。

 

    杨式汪脉太极拳是汪永泉先生(1903-1987)从学于杨家传承而下的,汪先生之父汪崇禄为杨健侯之入室弟子,汪先生拜杨澄甫为师,并得健侯、少侯指点,晚年所著《杨氏太极拳述真》一书畅销不衰。汪先生高徒满门,朱怀元先生(1911-1999)为其中最杰出者。第三代中以朱怀元先生之子朱春煊先生(1939- )为代表。此系太极拳主要在北京传承。笔者等学员现在武汉从学于王殿元先生较短时间。王先生(1940- )师从朱怀元先生,与朱春煊先生交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