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京icp备案号 10022562 copyright 2005~2010 www.yqyjh.com|www.yqtjq.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镜像。
研究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
研究会中的汪脉谱系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委会公告: 专委会宗旨:加强太极拳习练及太极功法、太极推手、太极技击的研究交流,增进友谊。传承太极文化,继承和推广太极拳前辈先贤的武学成果。
哲学是武术之本(石明、肖维佳)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7-12-16 21:57:27 | 作者: | 来源: |字号【 】 | 浏览:2923次 ]

    中国武术为什么那么吸引人?以至引人入胜、甚至令人如醉如痴?为什么无数古人要抛尽终身的心血去攀登武术高峰,还要在神秘的仪式中世代相传?而今武术又以不可挡之势走出门户、越出国界、遍及六大洲、征服国际友人包括许多科学家、思想家的心魂?武术那不可抗拒的魅力根源于何处?


    中国俗语说,“根深才能叶茂”。武术的确迷人,如诗如歌如古朴的神话。而其玄妙之根深深盘结在中国古典哲学里。这是无比肥沃的土壤,植根于其中,武术才世世盛开着绚丽的花朵,代代结下丰硕的果实。


    许多人(包括中国人自己)至今还在询问:武术里有哲学之说,是不是无稽之谈?或者说,哲学之于武术,是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或者仅仅是装饰和象征而已?而且古人的哲学嘛,今天还有用吗?还有说古人哲学是迷信是神秘主义的。


    历史的折叠也会造成无知,更何况古人的哲学近乎变成千百年沉睡之梦。但是我们不能永远无知。梦境必须打破,再也不能视钻石为玻璃、视金如土,更不能端着金饭碗哭穷。我们从哲学和武术的相互验证中,正看到它们各自和相互的价值,重新看到其灿烂的光辉。我们几乎重新发现:没有中国哲学,便没有中国武术;哲学是武术之本,武术是哲学的精美体现。


    武术方法,就是中国古代哲人的方法


    高层次武术训练,特别强调从站桩或打坐要求入静的方式起步。而这既是高级技击基础,同时又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有用则见,无用则视而不见,是我们后来人“不老实”之处。它来自高度发达的功利心和自觉意识,即来自有选择地观察世界的后天习性。尤如为了回避强光而戴上墨镜,虽然舒服,却已经看不到世界的本色。


    许多人(包括中国人自己)至今还在询问:武术里有哲学之说,是不是无稽之谈?或者说,哲学之于武术,是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或者仅仅是装饰和象征而已?而且古人的哲学嘛,今天还有用吗?还有说古人哲学是迷信是神秘主义的。


    历史的折叠也会造成无知,更何况古人的哲学近乎变成千百年沉睡之梦。但是我们不能永远无知。梦境必须打破,再也不能视钻石为玻璃、视金如土,更不能端着金饭碗哭穷。我们从哲学和武术的相互验证中,正看到它们各自和相互的价值,重新看到其灿烂的光辉。我们几乎重新发现:没有中国哲学,便没有中国武术;哲学是武术之本,武术是哲学的精美体现。


   
    哲学是武术的灵魂是它最深邃的内涵


    以群经之首即综合各个学科成果的专著“易经”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和文化,始终强调宇宙事物虽千差万别而理为一贯(即一而万、万而一)的整体观。它不重视结构而重视功能,不重视具体过程而重视功能效应结果,虽然也重视区别但更重视共性,即重视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功能同构和全息性联系;天理人欲的矛盾,也是同理解决。


    中国哲学也分出过派别。整个中国哲学史是道、佛、儒三家互斗互补、互争互融的历史,到了宋代则统一在儒家旗帜下,称做“三家合一”。这种融合并不完善,代表民族自觉意识、隶属中国传统政治的儒家,尽管治理社会有功,对反映民族自然意识和潜意识的道、佛两家却施行了压制。但是宇宙同根同归的整体观,却是三家共同的基石。这个整体观,也是武术理论的一个基石。


    武术受到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全面熏陶和渗透,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由于地理、历史、个人思维方式和层次不同等原因,武术形成了流派众多的繁杂体系。但是不论如何众多,不论每派有多么神奇异样的绝功秘法和高峰体验,都大致可分属道、儒、佛、医、艺五大体系(其中医、艺也渗透着三家哲理)。五家以强调身心双修为共同的理论前提,在基础实践上又各有所侧重并互相补充。不精确地讲,艺术武术偏重形体神态造型和运动的乐感与诗情画意,医家实行身心治疗与保健延年,儒家重视伦理道德即社会学和人际关系学,佛家是成绩卓著的高级心理学,道家注重自然和生命科学。当然,作为武术,五家都提炼各自的技理和相应的内功。然而作为整体,五家同根,互通有无,到最高境界又要求融会贯通、殊途同归。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武术是一家。


    武术不仅仅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它本身就是身心运动和技击艺术同哲学相结合以致融为一体的产物;中国哲学不仅仅是研究武术的工具,它本身已经是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已处在武术灵魂的地位。因为中国哲学的独有特征,这种地位是任何其他哲学所无法替代的。身心、哲理融为一体的程度,致使习武者非掌握中国哲理便无法掌握武术的高级身心技术;武术学习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提高,都伴随着思想方法的转变;思想方法不变,层次无法提高。这就是说为了学到高层次武术,身心运动高级技术非与其中的哲学方法同时被习武者掌握不可。致于不论是技术还是哲理掌握的程度,当然因人而异。


    武术讲究动与静的和谐


    面对变化不已的宇宙与人生(即动),先哲发现其中有相对稳定的系统和规律(即静)。而且只有以静观动,即从相对稳定的角度来观察一切变化不定的因素,才有可能同时把握动静变化规律,进而在实践上取得动与静的和谐。不难看出,中国哲学的动静观同前述有欲(动)无欲(静)观念一脉相承。


    高层次武术要求达到身心运动的“动与静”。动,是打破平衡;静,是维持平衡。动中静(和“静中动”),就是动态平衡。理想的和谐和尽善尽美的水平,是身心保持连续的随遇平衡。请想一想,人的身心不是球体(其中的心还不是一般的物理量),而且面对千变万化的格斗招数和生死危机,还要做到像理想的球体在理想的平面上那样,保持随遇平衡的运动,还要灵活多变、轻松自如、高度节能——这种训练会挖掘和造就人的心理、生理和力学何等高级的超常能力!


    静或平衡的关键,在于心理中主管身心内外表里相互沟通的综合意识,不论运动如何激烈和变化无常,都要保持高度沉稳冷静的状态,尤如一平如镜的水面。也只有这样的心理平衡,才能够使人达到高度的身心松驰和高度的节能。正如拳论所说:“只要性心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而在最高境界里,还要取得身心运动同宇宙韵律的和谐与同步。这又是中国哲学关于天人感应、人天同步的整体观。人之动静一旦同宇宙整体的动静相沟通,面对未受过这种训练的人,便是静则坚不可摧、动则无坚不摧。至于真正的武术高手相对,则完全可以不经伤亡就分出高低。

 

    “动中求静”的技击目的,是为了“以静制动”


    “以静制动”,是尖端武术特有的以随遇平衡能力为基础的功夫和技术,具体表现为“得机得势”。略去细节不谈,其大致的过程如下。高手在对方微动之机,感应对方微动之势(这叫做“得机”);以“舍己从人(静服从动或无欲)”之心,同对方势取得和谐与同步,在对方尚未真正出手时,即已破坏了他的攻势,从而化掉对方带来的不平衡(即动);几乎同时,高手以“从人仍由己(动中求静或有欲)”之心,把对方化入自己和谐而开放的身心力学系统中,即化入自己的动态平衡(即静)之中,取得“有欲与无欲、动与静、由已与从人的动态统一(这叫做得势)”。而一旦得势,则始终保证高手的优势和主动权,也就是意味着对方注定外于全面受制的被动地位,这叫做“我顺人背”。至于真正达到把握自身、对手与环境平衡的高手相对,则是谁动谁败。因为先动者先破坏了自己的平衡。


    因此“动中求静”有许多高于技击的目的和作用,诸如在人生、在人际关系中、在适应环境或改善环境方面,都要力求达到动态平衡。因为平衡运动是损失最小、最节能、效率最高的,因此适用于任何活动领域。


    武术讲究阴阳


    阴阳也是中国哲学无所不包的概念。


    阴阳虚实及其相互转换,是武术借力打人以及以柔克刚等独特效应玄理之所在。然而其中的奥妙,却世世代代以至于今日,令人百思不解。就力学范围而言,本文要拿出一种可以落实的解释。


    粗略地讲,阴阳便是力学上的作用力(为阳)与反作用力(为阴)。阴阳转换,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间的转换。你如果有办法使对方的来力同他自身的反作用力形成衔接,构成力学回路,他的来势便不攻自破,因为阴阳力一旦由方向相反的对抗转而相互吞噬,其力学结果永远等于零。为了在人体上,而且是在对方身上制造这种回路,当然要创造许多条件。武术以哲学与实践相融合为武器,满足了一切必要的要求,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武术运用阴阳同根又归根的哲学思想和分合规律,发现了人体杠杆力的很大一部分经过训练能够转化成“可游走”的“贯穿力”,从而使肌肉能量摆脱了肌肉和形体的牵制(即所谓“脱形”)。于是人体变成了力的导体,允许劲力在彼我双方身上任意传导,以至传到双方体外,形成任意的力场,使人体力学上升到场效应水平。因一概受特殊方式训练过的超常意识的支配,因此在脱形的力场情况下,可以自由地解决阴阳力的分合转移包括力学回路等许多力学课题。其中,意之所在为实、意之不在为虚。


    人体固有且公认的力学支撑结构、种种杠杆力学组合及其丰富的运用手段,非但未被(也不可能被)取缔或被排除在外;相反,它的缺点得到奇妙的克服,使之以常人不了解的另一种方式与上述“游走劲”和“场效应”的生物力学方式,在和谐的互补和互相转化中得到了更高效地运用。


    这便是武术阴阳虚实力学部分的基本内容以及古今结合的理论基础。我们确信,一旦这些经验和认识为现代科学所接受、所验证、所提炼,便会对整个生物力学及现代体育运动发动深刻的改造。至于充分注意和利用力学反作用力,以及其中无数的奥妙,却又是来自老子“反者,道之动”以及阴阳论等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以柔克刚的妙用,也在上述力学解决之中,并且无疑受到老子“弱者,道之用”这一思想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