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京icp备案号 10022562 copyright 2005~2010 www.yqyjh.com|www.yqtjq.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镜像。
研究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
研究会中的汪脉谱系
汪传杨氏太极拳专委会公告: 专委会宗旨:加强太极拳习练及太极功法、太极推手、太极技击的研究交流,增进友谊。传承太极文化,继承和推广太极拳前辈先贤的武学成果。
告慰先师——纪念汪永泉老师(一)
[ 录入者:yqadmin | 时间:2019-10-11 11:11:17 | 作者:汪脉拳友 | 来源: |字号【 】 | 浏览:4097次 ]

告慰先师——纪念汪永泉老师

引言:本文是2006年发表的,其精神和纪念汪公的活动得到了前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同志,前国家体委副主任、前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前中国武术研究院院长徐才同志,以及前北京武术研究院院长吴彬同志的关怀、指导、建议和勉励。

本文征求汪脉老中青多方意见,经13次修改后成文,论述了汪脉的来龙去脉,也成为此后成立的汪脉研究会第一份纲领性文件

    汪老师仙逝已近二十年,我们大家都非常怀念他。大师已去,风范长存。此刻,忆及汪公生前,他淡泊名利,安于清苦,献身拳艺,教学严谨;他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教拳;他为人厚道正直,并且以身作则,从来不对其他拳种和流派的功夫说三道四,更反对学生拨弄拳界是非。直接受益于汪公拳学及其人格魅力的弟子和传人每念及此,述说起汪公榜样对他们一生的积极影响,都滔滔不绝,都抑制不住感激的心情和内心的激动,且久久不能平息。

   一个拳师对社会的贡献,莫过于真实地继承祖辈的功夫,亲传给几批有心的弟子使之延续,并且著书立说予以总结,使之得以发扬光大。可以说,汪公漫长的一生付出全部心血和精力,完成了这样一个使命。

    据汪公生前讲述,他父亲汪崇禄曾和溥伦贝子一起向杨健侯学艺多年,汪公自己7岁时开始跟着父亲在杨家练功,有许多机会向杨健侯及杨少侯、杨澄甫等父子学拳,191714岁后,便在杨澄甫指导下练功,精于技击,深受器重,直到1928年杨澄甫南下,才中断了直接受教。在杨家门里有机会向杨氏太极拳两代三师学过此拳的人,除了田兆麟、汪永泉外或许没有第三人。汪公这个时期,在杨门正式拜师者有田兆麟、阎月川、牛春明、崔毅士、李雅轩、傅仲文等多人。汪公暮年,时常畅谈杨式太极传人的故事,以及吴式、孙式等创始人的一些情况,让大家增长相关知识,开阔眼界。

    杨式太极拳的祖师杨露禅,最初在王府教贵族子弟习武,发挥柔和的特长,在刚柔结合中下功夫,开创出圆活轻灵和松净沉稳的内功劲法,体现出“棉里藏针”的技击特点,“四两拔千斤”之术的妙用,树立了杨式太极拳的典范。正是因为这种拳术能够为众多追求健体防身者所接受,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体委将杨澄甫八十八式太极拳做为推广的拳种之一。而在杨式太极拳技击方面,汪公一脉杨式太极功夫尤为突出,它充分发挥出了“动中求静,以静制动”的原理,特别是体现了杨式太极拳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真实内涵,使弹簧力之类独特功夫达到神奇的境界。尽管汪公谦虚地说自己“不过是熟练而已”,但是,在武术界了解他的人们中间,他的功夫和威望是早有公论的。

    1926年起,汪公在今是中学、协和医院等处教授杨式太极拳,1947年后有众多学生受教,此时朱怀元、孙德善、张广龄、张孝达、高占魁成为入门弟子。这个时期汪脉经验没有形成过文字。1977年汪公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传授杨式太极拳,院内外有许多中老年人一起参加了这项业余活动。此间增加孙德明、王平凡、孙耕夫、丁冠之、齐一、彭城成为第二批弟子,青年卢志明也颇受汪公器重;比较用功的还有魏树人等人。

    “文革”后的这个时期是汪公生活的转折点。已届古稀之年的汪公,在新的时代里再度走向社会,以开放的心态和殷切的希望言传身教于诸位习练者,他希望自己的杨式太极拳真经能够留存后世并发扬光大。他出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到了暮年嘱托学生整理他的思想和口授资料,以便出书。

 

    由于汪脉注重实练,避忌张扬,缺少著书立说的习惯,因此至今发表的文字资料有限。就汪公本人而言,他留下的文字资料主要是他的思想和功夫的集大成者《杨式太极拳述真》。1990年于汪公逝世两周年之际,《杨式太极拳述真》作为汪公遗作与世人见面。此书详述杨氏太极拳的精髓,对人们了解杨氏太极拳的真谛有很大帮助。书并不厚,但是很有分量,是一部有关杨氏太极拳的经典之作,这是汪公晚年的重大成就和贡献。《杨式太极拳述真》初版后一版再版,到2004年已出至第十三版,并且在俄国翻译出版、计划再版,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

    从学生开始整理和写作到出版此书前后用了4年时间,可见其来之不易。除主要整理者和体育出版社责任编辑付出艰辛劳动以外,据“述真”一书后记介绍,初稿写成之后,汪脉多人都做出过各自的贡献,“书稿送出版社之前,曾交汪老师亲自审核”,但是“他未及最后定稿”。书出之后仍留有遗憾,盘架图片未如汪公所愿以勾线方式刊载,代之以学生的拳架图片,前六版的读者也没有见到汪公本人的精彩拳照。     现在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技击与养生的内容极其丰富,尚待拳界进一步挖掘、钻研、探讨和总结。因为历来口传身授,所以文字表达十分不容易。我们现有的工作仅给汪老师的功夫整理出一个大意,还有许多东西没有整理出来,需要更多的人从各方面继续深入研究。还一定要向杨氏太极拳其他脉系、其他流派太极拳学习,从太极拳和武术经典、与武术其他拳种比较中悟出太极拳完整的机理和内涵。更重要的是,时代不同了,我们所面对的,是方方面面的全球化,地球村的共同利益,它的格局和需要。我们应该探究太极拳的和谐本质以及前人所留下的“拳虽小技,却含至道”的遗训,为振兴中华、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汪公传授的弟子,是汪脉功夫的活的载体。他们和他们的传人中,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播作出堪称卓越的贡献者,已经不乏其人。他们没有形成组织,但是很多人仍在继承汪公的遗志,为传播杨式太极拳而宵衣旰食,尽心竭力,在内地和海外有所建树、做出优异成绩。这使所有志在承传杨门汪脉功夫的后人深感欣慰:先师泉下有知,也可含笑了。

    回顾汪公弟子和学生,都取得一定的个人成就,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有些人更有育人的成绩,如朱怀元、孙德善、高占魁、孙德明、魏树人、卢志明等,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传人和学生。在《述真》一书的基础上,汪脉后人也著书立说,已经出版或正在写作,介绍汪脉功夫,交流个人的发挥和心得体会,为弘扬杨氏太极拳做出贡献。其中功夫、文字和个人位置难免有时走样,有待今后求同存异,取得共识和创造性的统一。互联网上也经常能看到涉及杨氏汪脉功夫的讨论文字,这些讨论中时时闪现真知灼见。因为所知有限,本文无法将所有的传人和作者全部列举出来,衷心希望汪脉后人见谅。   在诸多汪脉弟子中,功夫最佳、学生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当数跟随汪公近60年的朱怀元。他的门生李和生、石明、朱春煊功夫出众并各有特色,教授众多的国内外学生,并且著书,已经在国内外出版的,影响颇佳,功绩卓著。他们的弟子,有的在国外发动专家来探讨汪公一脉杨氏太极拳的现代教学方法,为弘扬这一珍稀文化遗产而尽力。

 

    有必要十分强调的是,中国太极拳传承的一大特色,这里当然也包括杨氏汪脉,是大部分传人和爱好者并不一定担负传授使命;他们是作为爱好,为个人探索,为修身养性,为亲身体悟传统文化,为强身健体,为平衡身心以更好地应付人生以及学习和工作重担,才学习并终生坚持打拳的。这样的群体,数量众多,自发自动,十分投入且持之以恒,是一种以继承和推广传统太极拳的身份加入全民健身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时至今日,这种优良的习俗已经遍及全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全世界介绍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和平心态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引起文体、史哲、理工各学科智慧群体